六悦博物馆馆藏丰富,规模宏大,一万八千平的展馆内展示着四万多件传统艺术品。
李海珉老师多次到访六悦博物馆,对馆藏进行深入探究,为六悦博物馆的馆藏编写介绍,近来将匾额研究作为一个专题,将持续在“黎川四季歌”公众号上连载,“六悦博物馆”公众号也将第一时间进行转载,期待您的关注!
本次转载的文章为《六悦博物馆匾额文史探源:“姜范陶遗”与清代“小讨”》。
在此感谢李海珉老师的研究编写,章治平老师的照片拍摄以及徐薇老师的推文编辑。很抱歉以下文字仅展示中文。
Six Arts Museum has a rich collection of folk art pieces. It’s gallery exhibition area exceeds 18,000 sqm, and it displays more than 40,000 ancient folk art pieces.
Mr. Lee Haimin has been to Six Arts Museum many times. He has studied and written about a number of the museum’s pieces. Mr. Lee recently began to study the museum’s plaques, and he shares his research findings on his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from time to time.
This article is reposted from Explanation of Jiang Fan Tao Yi Plaque & Qing Dynasty Xiao Tao. (Jiang Fan Tao Yi: The four words were used in recognition of a female's good qualities; Qing Dynasty Xiao Tao: this phrase is used to celebrate ancient Chinese females with traditional virtues; Xiao Tao: A marriage form in Qing Dynasty.)
Thanks to writer Lee Haimin, photographer Zhang Zhiping, and post editor Xu Wei. We apologize that the following post is written only in Chinese.
六悦博物馆匾额文史探源:“姜范陶遗”与清代“小讨”
六悦博物馆三楼匾额馆有一块匾颇为引人注目,现在加上标点,记录如下:
右侧上款 :德厚贤姪妇氏李者,望族女也。九龄于归,卅五丧偶。其事双亲也,色养备至;其抚四子也,荻教维勤。兹已年届古稀开一矣。生平裙布荆钗,甘淡泊,励坚操,凛凛然冰霜,矢志皓首完贞,有姜陶风,因际帨辰,宜彰以匾。
匾牌榜书:姜范陶遗
左侧下款:候补训导岁贡生 夫愚叔葵阳 拜赠,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姑洗月榖旦。
释读上下款,理解大致的来龙去脉。
上款,赞誉李家一位厚德贤慧的女子,来到夫家后历尽艰难,矢志努力。35岁丈夫去世,李女侍候、顺承公婆,和颜悦色;全力抚养四个儿子,教子有方。平日穿着朴素,甘于淡泊,坚贞自励,在外面的男人眼里,李女冷若冰霜,令人敬畏。李女坚贞守节直至白头,堪比汉代刘向《列女传》中姜、陶二女,同是女中楷模。正逢李女六十大寿,理应制匾表彰。
下款,叔父葵阳为姪媳制作匾额并拜赠,时在道光七年岁次丁亥(1827)姑洗月(三月)谷旦。
这里涉及到历史典故、社会风尚、科举制度等等不少侧面,下面选取部分词汇及短语略作解读。
色养:古代常用词,专称小辈和颜悦色地奉养、承顺长辈。
荻教:宋代欧阳修母亲教子有方的典故。欧阳修早年丧父,母亲腹有诗书,无钱购买纸笔,就用芦苇在沙盘上书字写句,尽心教学儿子,直至成立。
(欧母画荻图)
古稀开一:好些人理解为71岁,其实是60岁生日刚过,开启70岁行程。唐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行开:将要开始。秩,十岁为一秩。八秩开一就是第八个十年开始的第一年,即71岁。现在此匾的“古稀开一”,即七秩开一,因此是61岁刚刚开始。
帨辰:古代指女子生日。古代女子出嫁,母亲授予佩巾,用以擦拭不洁。女子在家时挂在门右,外出时系在身左,因此后人称女子生辰为帨辰。古代生男孩之家,常在门左悬挂一张弓,因此男子生日往往称为弧辰。联系“因际”二字来看,正逢李女生日,叔父葵阳,专门为她书写并制作“姜范陶遗”匾额,拜赠姪媳,用以表彰。
姜范陶遗:姜氏风范,陶氏遗风。姜氏、陶氏都是汉代刘向编著的《列女传》中的两位著名女子,姜氏为含辛茹苦教子有方的母亲之典范,陶氏为谨遵妇礼、忠贞不二的楷模。
岁贡生:岁贡生,葵阳早年考取县学生员, 就是民间俗称的秀才。清代根据府、州、县人数的比例,每年或二年或三年选送一定数量的生员升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岁贡生。
训导:府学教授和州学学正、县学教谕的副手,教授正七品,学正和教谕正八品,训导一般都是从八品。
候补:葵阳不是实缺,只是有资格担任训导,由于具备资格的人多,需要等候缺额才能替补。
榖旦:晴朗美好的日子,即良辰,吉日。
这个葵阳,考上秀才,争得岁贡与候选训导的资格,决非贫寒之家可以负担的。看他那块匾额上的书法,右侧楷书82字,基本取法颜体,行款整齐,字体端正,紧凑匀称,颇有功力;“姜范陶遗”4字榜书,颜体赵面,笔画分明,妍美流利,端庄而又大气;左边楷书上落款,带有隶书笔意,字形扁平,字距紧凑。如此成熟的书法,如此拿捏得定的措词,绝不是一介“十年寒窗”之书生能够一蹴而就的。书写匾额,非得一定的出身不可。李女堪比欧母,人品毫不逊色;四个儿子,大抵由于母亲知识不逮,都无晋身之阶,这里葵阳有所溢美。看来这个家庭只有叔父葵阳,具备书写匾额的资格。不过,叔父从六七岁开始启蒙,到拥有书写匾额的资历,超过60年的岁月了吧?
下面说说最有疑义的“九龄于归”。九龄,九岁,没有疑义。于归,典出《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归指女子出嫁。古人认为女子嫁到夫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归家,夫家是女子最终归宿。
李家那位小女子,怎么年仅9岁就出嫁了呢?怎么还是“望族女也”?
看来,那位李家小女是童养媳。望族女之说,是赠匾人美化的说道。对于姻亲,葵阳不愿往贫寒里说吧。也许,同夫家相比,稍逊一些。葵阳出身殷实人家,十有八九是乡村大户。制作此匾时那位姪媳年龄已届60岁,赠匾人葵阳是叔父,年龄至少已过古稀。叔姪两辈,相差十来岁,这种现象古代乡村大户中并不少见。多半源于叔父是上一辈的幺子,姪媳是下一辈的长媳。
在六悦博物馆,守望庐主发现四顶迷你小花轿。其中一顶最小的,轿身高128厘米,深65厘米,外宽46厘米,内宽40厘米。
(大嫁的花轿)
望着这样的小花轿,守望庐主联想到“媳妇要小讨,女儿要大嫁”两句俗语。“大嫁”就是三媒六聘,明媒正娶,大红花轿正门迎娶进门;“小讨”则是娶童养媳。童养媳还有“养媳妇”“待年媳”等多种叫法,一个“养”字,潜藏着不少信息。
(小讨的迷你花轿:高128厘米,深65厘米,外宽:46厘米,内宽:40厘米)
先说“大嫁”。新娘出嫁坐轿子作为一种习俗,自古沿袭。普通平民家的女儿,一生只坐一回轿子,“大嫁”的话,允许穿红着绿,凤冠霞帔,就如县官夫人一样打扮,也算风光走一回。同样,男子也穿戴明朝服装,而且是七品知县打扮,有的还骑着高头大马,满清王朝允许这样的僭越。对于新郞,江南有“新郞官”之称,就源于这一习俗。不仅如此,县官的车马轿子,路遇迎亲或送亲队伍,必须偃旗息鼓,让道回避,因为平民百姓一生只有这一天,这是满清王朝对平民,尤其是江南平民的一种礼遇。
(大嫁的喜轿,习称“万工轿”-黎里东圣堂)
新郞可以比拟七品官,得了新郞官的雅称,新娘穿戴打扮成七品孺人,还有县官回避让道等等情由,民间演绎出很多故事。基本情节如下:新郞迎娶新娘,遇到县官出巡,有的传说中则是更高级别的官员,甚至皇帝私巡察访等等。新娘掀开轿帘,向官员朗声申述理由,平民百姓一生只有这一次,官员理应让道回避,最后官员避让一边。从此平头百姓结婚那天,争得了七品官和七品孺人的待遇。
(小讨的迷你花轿:高128厘米,深65厘米,外宽:46厘米,内宽:40厘米)
再说“小讨”,一个平民女子,一生应当坐一回花轿。童养媳的“于归”,不能没有这个规矩,也得坐一坐花轿,这就有了迷你小轿子。一般说童养媳,尝未成年就来夫家,等待将养长大后成婚。据清代《钦定大清通礼》规定男的16岁以上,女的14岁以上,才可以结婚。童养媳结婚,不再坐花轿,只要拜天地,拜父母,再夫妇对拜,举办几桌酒席,就“圆房”了,省却诸多繁文缛节,也省掉相当的婚嫁费用。官宦人家,富家大户,不大会“小讨”,普通人家,平头百姓,很多会要“小讨”。上面匾额中的李家九龄女孩,并非穷困到无法养活,夫家与女家应当说还是门当户对的。童养媳是一种婚嫁的形式,而且是一种普遍现象。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窦娥冤》杂剧,写到父亲窦天章把窦娥卖给蔡家婆婆做童养媳;《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中也都写到这种“小讨”现象;
(毛泽东主席授李贞勋章)
近现代童养媳仍旧存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上,李贞是唯一被授予将军衔的女性,这位女将军就是童养媳出身。直到新中国成立,明令禁止,童养媳才终于成为历史陈迹。
(李贞与丈夫甘泗淇同时授予将军衔)
童养媳究其实,属于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产物。不过多数并非像有些文章说的那么刻薄,甚至残酷。好些文章谈到,童养媳比丈夫年龄小的,只占一小部分,多数丈夫比童养媳大,而且大好多。说大部分的童养媳,不是嫁给平辈,而是给老子辈、爷爷辈准备的,甚至说男的年龄超过10岁至20岁的占比过半。也有文章说,童养媳要比丈夫年龄大,而且大得多,那是夫家为儿子要一个服侍的女佣,可是等到儿子长大成人,童养媳太大了,遭到遗弃,多半无法完婚。
上面两种情形,的确是存在的,但不属普遍现象,至少江南农村不多见。否则童养媳这种婚嫁形式,不可能在社会上风靡这么多个世纪。
1940年代,江南农村依旧盛行童养媳,吴江习惯上叫作“养媳妇”。1963年,守望庐主16岁,跟随父母下放农村,结识不少农村小伙伴。其中一个姓陈的小伙伴,他母亲就是童养媳,乳名“三宝”,已经是第三个女儿了,因此为她找了一个好人家。1940年10岁来到陈家作童养媳,那小丈夫13岁,“男大三,滚金山”,对于女家来说这是一桩相当好的姻缘,而且有着这么好的口彩。五年后,男的18岁,女的15岁,两厢圆房。这个陈家,新中国成立后,评为富农,你说是不是好人家!女家也不是穷到养不活女儿,实在是要为生儿子而作的安排。
(善家社大铜锣)
在六悦二楼有一所婚房,外面一个木架,上有“善家社”三字款,挂着一面铜锣,是婚嫁仪式里镗镗开路的响器。这使得守望庐主记起又一位姓张的小伙伴,这小伙伴能够吹笛子,拉二胡,很受同龄人羡慕。原来这位小伙伴,父亲和祖父都是某某堂的(堂号没记住)成员,会乐器,更会拉长调子高声吟唱,发号施令,相当于现在婚庆公司的司仪。善家社之类,就是婚丧礼仪社,他们主持仪式、随带厨师,出租帐篷、桌椅台凳、盆瓢碗碟,还能表演节目助兴。那顶迷你的小轿子,就是由当地善家社之类的婚庆社准备的。
黎里守望庐主
李海珉老师简介
李海珉,字龙石,笔名李展、南雁、守望庐主,1947年生于吴江黎里。
当了20多年中学教师,1994年调入柳亚子纪念馆,后任馆长兼黎里文保所长,被评为副研究员,中国南社研究中心聘为研究员。
主攻江南古镇、南社文化和书画文物研究,也撰写散文随笔。
2007年9月退休,2011年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聘为顾问,兼柳亚子纪念馆、黎里旅游公司顾问。
出版《柳亚子》、《古镇黎里》、《奇珍揽胜》、《吴江南社》、《白蕉手迹鉴赏》、《南社书坛点将录》等专著、编著20多本,约600万字。
Lee Haimin Profile
Lee Haimin. Pen name: Lee Zhan, Southern Goose, the Hovel Watcher. Mr. Lee was born in Lili Ancient Town in 1947.
Mr Lee was a teacher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nd he began work in Liu Yazi Memorial Museum in 1994. A few years later, he became the curator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in Lili Ancient Town, and was appointed as an associate researcher. He is also employed as a researcher by the Nanshe Research Center.
Mr. Lee specializes in ancient towns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culture of Nans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he is also a prose writer.
He retired in September 2007. In 2011, he was hired by the Lili Ancient Tow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Committee as a consultant, and he is also a consultant for Liu Yazi Memorial Museum and Lili Tourism Company.
Mr. Le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 books with about 6 million words, such as Liu Yazi, Ancient Town Lili, Treasure Are in Sight, Nan She of Wujiang, Appreciation of White Banana Script, and Nanshe Member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