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丝竹提篮馆 Chinese Baskets Gallery

· Galleries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

 

——《康熙·新修东阳县志》

清, 公元1681年出版

中国过去几千年,有一种工具,不论是渔樵耕读,生活里必定离不开它。

它材料天然廉宜,垂手可得,经加工后美观实用,坚韧稳固。既不像金属器皿贵重会生锈,也不如陶瓷那样沉重易碎裂

broken image

答案就是

篾器

broken image

篾,是劈成条的竹片。做法是先用匀刀定好宽度,将裁好的竹剖削成粗细匀净的丝篾,然后切丝、刮纹、打光、劈细。最外面的一层篾,叫青篾,由于依然带着竹子的表皮,最是结实;不带表皮的篾,叫黄篾。箩筐、土箕的主要部位都用黄篾;而受力部位,就用青篾来做。

broken image

竹编的技法亦甚多:一般被挑压的篾称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如此一条竹篾在上,一条竹篾在下的一挑一编法最为基本。另外还有斜纹、回字形、梯形、三角孔、双重三角形、圆口和菊地等编法。

broken image

一根新鲜的竹子,经过工匠耐心的编织, 变成背篓、箕畚、提篮、饭盒、鱼筌、梳头笼,托蓝…… 用途数之不尽。

六悦博物馆展出的400多个丝竹提篮,款式形态各异,却都曾在农村乡镇里干过活。如提梁下凹形似元宝,俗称“元宝篮”的竹篮就曾是早上去菜市场买菜的上佳选择。而“杭州篮”,形状像一只碗倒转扣合在另一只碗上,不只是送饭的器具,也是随身携带的容器---类似现代的拎包。冬篮篾丝织的紧密,易于保温;夏篮编成网状,增强透气性。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塑料制品兴起,篾器渐趋式微。然而自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用芦苇编草席开始,篾器就一直陪伴着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是淡雅翠绿的篾丝,编织出中国文化的基调。

关注六悦博物馆,获取更多资讯

broken image